TOP

車站故事

臺鐵淡水線僅存之百年車站
認識北投的入口,了解鐵道生活文化的起點

臺鐵淡水線僅存之百年車站
認識北投的入口,了解鐵道生活文化的起點

日治時期為發展新北投地區溫泉觀光產業,興建新北投支線,於1916年(大正5年)設置「新北投乘降場」後改稱為「新北投驛」, 新北投地名,由此而生。新北投車站為北淡線甚至是臺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其站體為木造結構,簷架下的雕花托座及1937年因擴建站體產生的3+1組合老虎窗, 為車站建築一大特色。然1988年因北淡線停駛而走入歷史並將站體拆遷至彰化台灣民俗村。

2003年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臺北市政府與民間團體攜手爭取車站回家,幾經波折後,日榮資產股份有限公司有感於臺北市民對於車站返鄉的熱忱與期盼, 同意無償捐贈新北投車站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車站重組位置於2016年以模擬站體試驗交通議題,最後定案於原址附近的七星公園內(即今所見),修復工程隨即展開,並於2017年4月重組完成再次對外開放。

新北投車站大事紀

照片提供:立法委員管碧玲國會辦公室、李東明、林冠宏、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照片提供:立法委員管碧玲國會辦公室、李東明、林冠宏、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1910 日治時期臺北廳長井村大吉規劃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與北投公園
  • 1913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與北投公園正式落成,為新北投溫泉產業打下繁盛的基礎
  • 1916 延伸自淡水線的鐵路浴場線竣工,並設立新北投乘降場,「新北投」地名由此而生
  • 1937 因遊客日益增加站體不敷使用,將車站建築依原樣式擴充了三分之一的空間
  • 1945 在二戰末期因物資缺乏,鐵道被拆除
  • 1946 修復完成,新北投車站重新啟用
  • 1979 廢娼政策影響北投溫泉產業再加上公車路線陸續完備,新北投車站的使用人次減少
  • 1988 臺鐵淡水線廢線,新北投車站開出最後一班列車
  • 1989 李重耀建築師積極說服台灣民俗村董事長施金山先生,並獲臺北市政府同意,才得以將車站拆遷至彰化供民眾參觀
  • 1996 北投社文章刊登「尋回失散親人,重迎新北投車站」倡議新北投車站返鄉,社區居民逐漸凝聚車站返鄉的共識
  • 2003 北投區長安里里長陳章生發起老車站返鄉運動,里民大會決議支持
  • 2004 北投社區文史工作者與居民推動「懷念老車站、轉來新北投」活動
  • 2005 前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偕同北投民眾南下彰化台灣民俗村拜會施金山先生,之後歷屆文化局及副局長皆南下拜會車站各時期的產權人
  • 2007 在台北市文化局的協助下,八頭里仁協會於公益信託臺北市古蹟保存與發展基金設立「北投古蹟公益信託基金專案」希望以國民信託的方式籌措購回車站的資金
  • 2012 台北市文化局多次拜訪台灣民俗村產權人日榮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及彰化縣文化局,新北投車站再次被彰化縣政府列為暫定古蹟
  • 2013 台灣民俗村產權人日榮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有感於任何歷史建築必須與原本定著土地具有關聯性,方能彰顯建築與當地人文、歷史之淵源,同意無償捐贈新北投車站予臺北市政府
  • 2014 車站構件編號拆解後運回台北
  • 2016 因選址召開多次公聽會,在實施臨時路型及站體模擬試辦計畫後,確定重組位置,進而啟動車站重組工程,並邀請臺北市長柯文哲主持車站上梁棟扎儀式
  • 2017 車站於距原址約50公尺之七星公園內重組竣工。舉辦「百年驛站 風華再現」新北投車站開幕系列活動
  • 2019 新北投車站二期工程(月台、鐵軌建置案)完工,透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以及臺灣鐵路管理局三方的努力下,迎回一輛曾跑過淡水線的35TP32850型三等普通客車車廂。新北投車站的故事,邀請你我一起繼續寫下去…

組織章程

北投溫泉無圍牆博物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室內書香,戶外鳥語,相映成趣,閱讀成了一件愜意、享受的活動。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並採大量陽臺深遮陽及垂直木格柵,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減少耗能達到節能效果。2012年獲得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

凱達格蘭文化館

最早居住在北投的人是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因為北投溪與地熱谷蒸煙裊裊景象,讓他們覺得好似有法力高強的女巫在此施法,而將此地命名為「PATAUW(女巫)」,也是北投地名的由來。此館目前於北投進行台灣原住民相關介紹與不定期特展。

北投溫泉博物館

日式榻榻米大廣間與羅馬式浴場是她最大的特色。建於1913年的北溫館,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北投公共浴場」,也因其存在,讓所有人都可以親近溫泉。現在,是北投溫泉鄉的重要指標…

北投公民會館

曾是台灣戒嚴時期警備總部,控制民眾思想及審問政治犯的房子,在北投居民與政府共同的參與下,讓他重生成為公民意識萌芽的「北投公民會館」。目前「北投公民會館」於不定期時常舉辦活動,歡迎大家來玩!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衛戍醫院)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現址在日治初期為「台北陸軍衛成療養院北投分院」,因北投為臺灣少數地區擁有溫泉的地方,二次大戰期間造成許多日軍傷兵,北投地區酷似日本之地理環境終日溫泉煙氙氫,於此讓日軍傷兵能安心養病且慰思鄉之情,遂建造前身於此。

北投梅庭

梅庭約建於1930年代末期,位於百年北投公園內,緊鄰北投溪順應地形建造,外圍設有已停採的唭哩岸石圍牆,是一棟見證戰爭時代的和洋風格宅邸。屋內曾設有溫泉浴池,以系統藻井、木造閣樓與混凝土防空避難室為其特色,2006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2021年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將延續北投特有的人文特色,透過藝術展覽、教育推廣等活動,創造結合歷史人文與藝術文化的樂活空間。

地熱谷

北投溪溫泉的重要源頭來自於擁有「青磺泉」的地熱谷。其湖水清澈如碧玉色而得「磺泉玉霧」之美名。煮蛋是最重要的回憶,但其水溫偏高,加上泉質極酸的特性,近年因安全的緣故僅供散步拍照。

普濟寺

普濟寺為一唐代日式風格之寺廟,建於1915年,裡面主要供奉著守護北投溫泉鄉最重要的神明「湯守觀音」。 每年10月17前後週末會舉行「湯守觀音」開光安座法會,可一睹其容貌。

新北投車站

臺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簷架下的雕花托座及1937年擴建產生的3+1老虎窗,為車站建築一大特色。

北投中心新村

中心新村是全臺唯一的溫泉軍醫眷村,也是臺北市少數規模完整之眷村。村內不同時期之眷舍建築類型,揉合北投特有的歷史脈絡、溫泉文化與生活記憶,使中心新村成為北投重要的歷史現場。自2021年起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團隊接手營運,定位為臺北市眷村文化推廣基地。透過定期策畫教育推廣活動及眷村主題展覽,活化社區及在地文史資源,推動眷村聚落保存與再發展綜合性業務。

北投文物館

北投文物館典雅的木造建築始建於1921年,日治時代是當時北投地區最高級的溫泉旅館──「佳山旅館」。園區位於綠意環抱的北投山腰,佔地約800坪,它是當今臺灣少數保存良好的木造二層日式房舍。1998年臺北市政府將北投文物館列為市定古蹟,目前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附屬單位,為一私立博物館。

北投兒童樂園

「北投兒童樂園」可以說是北投人小時候的回憶,原本名為「公共浴場附屬遊園地」,也是臺灣第一個為兒童規劃的遊樂公園,於西元1916 年完工,當初規劃是要提供給前來北投公共浴場泡湯的民眾兒童休憩娛樂之用,設施簡單有著磨石子溜滑梯、盪鞦韆等樸實的遊樂設施及等涼亭。

捷運新北投站

便利的交通以及優美的環境,歡迎來到新北投地區,讓我們從這裡出發,開始暢玩新北投每一個角落吧!

吟松閣

位於北投溫泉地帶的吟松閣,建於西元1934年,為一座人文風格強烈的日式木造旅館。主體建築多為鋪黑瓦平房,外景觀極為幽靜典雅。屋前入口木門樓、魚池、小拱橋、石階與造型小巧的石燈籠,反映了日本大正與昭和年間的庭院設計風格。整座旅館利用地形,沿山坡配置飾物,視野良好。屋內運用大量檜木裝修,瀰漫著一股高貴典雅的氣氛,為臺灣第一家古蹟旅館。

瀧乃湯浴室

瀧乃湯最早為當時居住於北投的人們沿北投溪畔,利用自然溪流泡溫泉建立的湯瀧浴場,之後成為日治時代官方使用的大眾浴池,主要是提供給日本軍人療養使用,所以當時僅有男湯,現今的男湯即是最古老的樣貌。瀧乃湯溫泉浴場,目前建築仍瀰漫著難得一貫的庶民風格,為新北投溫泉區現存最古老的日式泡湯浴場,亦是為一般民眾最自在消磨時光、休養生息的溫泉沐浴場所。

北投公園露天溫泉浴池

1999年12月才開放的園區,恰逢千禧年,所以又稱作「千禧湯」。佔地大概1000平方公尺,整體仿日式的建築設計,以原石、木材等自然材質為主,票亭跟廁間屋頂則用黑色文化瓦,洋溢著日式氛圍。露天浴池的好處,就是泡湯時可感受微風吹來、耳邊傳來大地萬物聲和園區綠意盡收眼底的感覺;晚上時還有明月繁星相伴,讓您遠離城市喧囂跟消除疲勞。

天狗庵史蹟公園

天狗庵成立於西元1896年,為臺灣第一間民營溫泉旅館,其見證了北投溫泉發展史,後由臺北市政府規劃打造為「天狗庵史蹟公園」。

七星公園

七星公園佔地約3650坪,有大片草坪適合家庭遊憩,公園下面則有2層樓的大型停車場,新北投除了搭乘捷運,也能夠自行開車前來,都是便利的好選擇。

北投公園

北投公園面積達6萬1,129平方公尺,公園內有說不完的老故事以及各式各樣動、植物群聚,周邊更圍繞著眾多著名古蹟景點,為北投這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老台北地區注入一股新生的活力。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室內書香,戶外鳥語,相映成趣,閱讀成了一件愜意、享受的活動。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並採大量陽臺深遮陽及垂直木格柵,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減少耗能達到節能效果。2012年獲得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

凱達格蘭文化館

最早居住在北投的人是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 因為北投溪與地熱谷蒸煙裊裊景象,讓他們覺得好似有法力高強的女巫在此施法,而將此地命名為「PATAUW(女巫)」, 也是北投地名的由來。此館目前於北投進行台灣原住民相關介紹與不定期特展。

北投溫泉博物館

日式榻榻米大廣間與羅馬式浴場是她最大的特色。建於1913年的北溫館,是當時東南亞最大的「北投公共浴場」,也因其存在,讓所有人都可以親近溫泉。現在,是北投溫泉鄉的重要指標…

北投公民會館

曾是台灣戒嚴時期警備總部,控制民眾思想及審問政治犯的房子,在北投居民與政府共同的參與下,讓他重生成為公民意識萌芽的「北投公民會館」。目前「北投公民會館」於不定期時常舉辦活動,歡迎大家來玩!

中心新村&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

溫泉不只享受,也可以療養身心。自日治時期以來,許多兵士便取用北投溫泉療傷。因此北投保存了台北市最完整的眷村-中心新村。這邊,不只可一窺一把青場景,更可體驗最完整的眷村文化。

梅庭

1930年代末期,據說由當時富豪所興建的一棟和洋式日式建築。 一樓石砌的防空避難室,與二樓木造的生活空間,可說是當時戰爭歷史的見證。 目前為一歷史建築,展出草聖于右任先生之書法,但無直接證據證明是否為其故居。

地熱谷

北投溪溫泉的重要源頭來自於擁有「青磺泉」的地熱谷。其湖水清澈如碧玉色而得「磺泉玉霧」之美名。煮蛋是最重要的回憶,但其水溫偏高,加上泉質極酸的特性,近年因安全的緣故僅供散步拍照。

北投普濟寺

北投普濟寺為一唐代日式風格之寺廟,建於1915年,裡面主要供奉著守護北投溫泉鄉最重要的神明「湯守觀音」。 每年10月17前後週末會舉行「湯守觀音」開光安座法會,可一睹其容貌。

新北投車站

臺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簷架下的雕花托座及1937年擴建產生的3+1老虎窗,為車站建築一大特色。

北投中心新村

中心新村是全臺唯一的溫泉軍醫眷村,也是臺北市少數規模完整之眷村。村內不同時期之眷舍建築類型,揉合北投特有的歷史脈絡、溫泉文化與生活記憶,使中心新村成為北投重要的歷史現場。自2021年起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團隊接手營運,定位為臺北市眷村文化推廣基地。透過定期策畫教育推廣活動及眷村主題展覽,活化社區及在地文史資源,推動眷村聚落保存與再發展綜合性業務。

北投文物館

北投文物館典雅的木造建築始建於1921年,日治時代是當時北投地區最高級的溫泉旅館──「佳山旅館」。園區位於綠意環抱的北投山腰,佔地約800坪,它是當今臺灣少數保存良好的木造二層日式房舍。1998年臺北市政府將北投文物館列為市定古蹟,目前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的附屬單位,為一私立博物館。

北投兒童樂園

「北投兒童樂園」可以說是北投人小時候的回憶,原本名為「公共浴場附屬遊園地」,也是臺灣第一個為兒童規劃的遊樂公園,於西元1916 年完工,當初規劃是要提供給前來北投公共浴場泡湯的民眾兒童休憩娛樂之用,設施簡單有著磨石子溜滑梯、盪鞦韆等樸實的遊樂設施及等涼亭。

捷運新北投站

便利的交通以及優美的環境,歡迎來到新北投地區,讓我們從這裡出發,開始暢玩新北投每一個角落吧!

吟松閣

位於北投溫泉地帶的吟松閣,建於西元1934年,為一座人文風格強烈的日式木造旅館。主體建築多為鋪黑瓦平房,外景觀極為幽靜典雅。屋前入口木門樓、魚池、小拱橋、石階與造型小巧的石燈籠,反映了日本大正與昭和年間的庭院設計風格。整座旅館利用地形,沿山坡配置飾物,視野良好。屋內運用大量檜木裝修,瀰漫著一股高貴典雅的氣氛,為臺灣第一家古蹟旅館。

瀧乃湯浴室

瀧乃湯最早為當時居住於北投的人們沿北投溪畔,利用自然溪流泡溫泉建立的湯瀧浴場,之後成為日治時代官方使用的大眾浴池,主要是提供給日本軍人療養使用,所以當時僅有男湯,現今的男湯即是最古老的樣貌。瀧乃湯溫泉浴場,目前建築仍瀰漫著難得一貫的庶民風格,為新北投溫泉區現存最古老的日式泡湯浴場,亦是為一般民眾最自在消磨時光、休養生息的溫泉沐浴場所。

天狗庵史蹟公園

天狗庵成立於西元1896年,為臺灣第一間民營溫泉旅館,其見證了北投溫泉發展史,後由臺北市政府規劃打造為「天狗庵史蹟公園」。

七星公園

七星公園佔地約3650坪,有大片草坪適合家庭遊憩,公園下面則有2層樓的大型停車場,新北投除了搭乘捷運,也能夠自行開車前來,都是便利的好選擇。

北投公園

北投公園面積達6萬1,129平方公尺,公園內有說不完的老故事以及各式各樣動、植物群聚,周邊更圍繞著眾多著名古蹟景點,為北投這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老台北地區注入一股新生的活力。

在地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