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網如織》延伸閱讀2─「噴水池與北投公園」
1911年設置的噴水池是當時水道工程的附帶項目,其位置即於1913年完工的北投公園內,當時周遭一帶被稱為「湯瀧丘上之遊園」,亦作為水道竣工式的主會場。自北投公園與公共浴場竣工、新的寬敞道路開闢,這裡成為溫泉場的新門面,更是北投人與地方團體舉辦各種活動的重要場地,洋式公園與日式溫泉場兩者巧融為為一體,自此成為新北投別具風貌的特色之一。
北投公園的噴水池一直是不同年代寫真帖,關於北投的重要拍攝景點之一,我們最終挑選的不是剛完工的樣貌,而是選擇了一張與現況最不一樣的作參考,這邊也就先賣個關子,給大家回想下圖上的噴水池與現在的差異之處有哪些。
至於公園裡的大、小噴水池誰先誰後與小噴水池的故事,是大家經過此地不時會提起的討論與話題,透過不同時期的老照片與新聞作比對,可以合理指出,公園的大噴水池與北投車站前的都是同一年完成,而公園裡另外一座小噴水池,則是在比較晚期的照片(1935~1937)才有出現其身影。在1918年《臺灣水道誌》〈北投水道〉的工程概要寫道:「配水管線上共計11處設置公共栓,北投溫泉地最高點處,配水管設一排氣合瓣,排除管線內偷跑進去的空氣;衛戍醫院兩旁溪谷為最低點,配水管線設一支線,並設置制水合瓣以排除汙泥。」
此外,新聞〈新公園地北投〉亦有提到噴水池設置完成,在井村廳長的指示下,操作員透過供水栓,來調整噴水的高度,當時最多可以轉到14圈可達到60間高(18m高),平常則是維持在2~3間的高度(3.6~5.5m高)。上述兩者的描述,能理解日本時代的噴水池主要是透過改變水壓的原理作控制,但是否洩壓閥即是噴水池的前身,反而無太多的資料能作確認;反倒是在過去,帶有洋風的噴水池如同現在,各縣市廣設美術館的風潮,給世人一種文明開化的進步感,其象徵性遠大於自身的功能性。故希望透過這次的展覽,重新讓大家理解噴水池與水道的連結。
參考資料: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8《臺灣水道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日日新報》〈新公園地北投〉,1911-06-20,版次:7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水道竣功式之概況〉,1911-07-11,版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