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的旅人與歸者延伸閱讀─《呂赫若日記》
註1 《呂赫若日記》:
《呂赫若日記》記主為呂赫若(1914-1950),本名呂石堆,臺中豐原潭子人。1934年臺中師範學校畢業,為臺灣文學、音樂才子。1939年赴東京武藏野音樂學校學習聲樂,參加東京寶塚劇團,受日本文藝風氣啟發。1942 年返臺,加入《台灣文學》擔任編輯,並擔任《興南新聞》記者。戰後,懷抱著知識份子的理想與情思,進入《人民導報》、《自由報》,1947年擔任《光明報》主編。曾受建國中學及北一女中邀請擔任音樂教師。與張文環、龍瑛宗、楊逵同為「戰爭期」最重要小說家之一。
呂赫若日記內容記載其文學藝術活動最活躍的三年(1942-1944),從中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流動的軌跡以及文壇的交友狀態。
註2 陳泗治:
陳泗治(1911-1992),臺北士林人,為臺灣早期作曲家、音樂家、教育家及牧師,畢業於臺北神學校、東京學院大學。在日本從木崗英三郎習作曲,後留學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學院。戰後任臺灣省音樂比賽鋼琴組及作曲組評審委員,曾擔任台灣神學院講師、士林長老教會牧師,私立純德女子中學、淡江中學校長,其對臺灣音樂教育有很大的貢獻。
註3 公共澡堂:
日本時代日人於臺灣不斷發現溫泉,並將泡湯文化帶至臺灣,並成立公共澡堂(浴場)。北投的公共澡堂為今天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前身,由當時的臺北廳長井村大吉下令擘劃,森山松之助監造,並於1913年完工,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
註4 王昶雄:
王昶雄(1915-2000),本名王榮生,臺北淡水人,日本大學專門部齒科畢業。1942年返臺開設齒科診所。戰後多寫新詩及臺語歌詞。與呂泉生合作的臺語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結與結〉、〈我愛臺灣我的故鄉〉、〈失落的夢〉等為膾炙人口的臺語歌曲。
註5 蓬萊閣別館:
蓬萊閣為日治時代大稻埕的高級臺菜飯店,新北投亦有一家蓬萊閣別館,原址位於今日新北投光明路上。
引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